若是一个孩子“说谎”,常被戴上“品德不端”的帽子。可是,家长常常未察觉,孩子说谎的最初原因多在家长身上,可能无意中模仿家长的不实之词;或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;或为了迎合家长的过高期望、满足某种虚荣心。
幼儿园里,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说一说,最近,父母带你去哪里玩了,看见了什么?5岁的李小妞绘声绘色地说起父母带她去动物园,看见了大象、骆驼。可是,小妞的父母两年前离婚,她已经很久未见过爸爸了,是妈妈教她那样说的。其实,那些动物是在电视上看到的。
初二男生小海因为放学后踢足球太累了,有两门课作业没完成,他趴在桌上睡着了。第二天,他对老师说;“昨晚,我妈病了,我爸出差没在家,我陪妈妈去医院,没有时间做功课了,以后我补吧。”教师信以为真,父母却一无所知,小海侥幸蒙混过关。
类似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。一般来说,孩子的“谎言”来自以下几个方面:1无意地模仿成人;2是成人有意的“教唆”;3为了逃避批评、打骂,而成人又未发觉就等于“奖励”了谎言;4为讨成人喜欢而说谎;5将向往的事当做已发生的事来说;6由于对成人的不信任,而有意编造谎言。
为了使孩子成为一个真诚正直的人,家长应善待孩子的“谎言”,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,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。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:1.应奖赏孩子的真话,即使孩子犯了错误,只要说了真话,就应肯定他的做人之道,并引导他不断地完善自己;2.不用打骂、惩罚、斥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孩子,可避免孩子以谎话来保护自己,要与孩子成为朋友,建立相互信任关系;3.如果是因家长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,家长应检讨自己,进行自我批评并对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;4.教孩子认识和适应社会,在当今多元化的环境中,要学会适应多样化的人际关系,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,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技巧,但决非谎言。所以,虽然“谎言”的标准也会随时代而变化,但待人处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做人的准则。